影视常识介绍 |
发布者:广博时代传媒|武汉影视制作|武汉宣传片|武汉专题片制作|武汉电视广告片 发布时间:2012/3/22 【返回列表】 |
电影部分: 一、基本常识 1、 世界第一部电影在1895年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有《工厂大门》《墙》《婴儿喝汤》。 2、 我国第一部电影是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3、 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在1927年,《爵士歌王》。 4、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由明星公司制作。 5、 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于1935年。 6、 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是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它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在法国上映的电影,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部故事电影是《祝福》。 7、 世界电影史中,50年代末的电影“新思潮”运动中缘起于法国。 8、 《义勇军进行曲》是出自我国三十年代时的电影《风云儿女》。 9、 影片《林家铺子》的导演是水华。 10、 中国早期的三大电影公司是指明星、天一、联华。 11、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12、 我国第二代导演中代表人物是《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 13、 第五代电影的终止曲是陈凯歌1991年拍摄的《边走边唱》。 14、 美国特有的西部片又称牛仔片。 15、 影片《大独裁者》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的作品。 16、 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渔光曲》,蔡楚生导演。 17、 中国第三代电影是指文革前十七年电影。 18、 《城南旧事》的导演是吴贻弓。 19、 《三毛从军记》是根据张乐平的漫画改编的。 20、 电影《魂断蓝桥》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21、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22、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作品。 23、 《十字街头》的两位主要演员是是赵丹、白杨。 24、 《毕业歌》是电影《桃花劫》的主题歌。 25、 谢晋的电影《女蓝五号》是体育题材的作品。 26、 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是《送别》。 27、 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 28、 《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 29、 电影《罗马假日》的女主角演员是奥戴丽•赫本。 30、 宝莱坞是在印度。 31、 世界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作品有《后窗》、《蝴蝶梦》、《精神病患者》。
二、名词解释 1、电影:电影是一门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3、电影思维:一种艺术思维的特殊表现形式,指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效果与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4、商业电影: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影片统称。 5、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拥有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6、场景:电影、戏剧作品中的各种场面,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 7、景别: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远全中近特) 8、电影空间:电影空间指由银幕体现的基本空间世界。 9、电影学: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 10、造型语言:电影的视觉造型与电影的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等),共同形成了表达意蕴、传递情感、塑造人物的银幕特殊视听造型语言体系。 11、类型电影: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12、蒙太奇: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13、长镜头: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14、意识流电影: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15、主流电影: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资的一种电影。 16、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17、德国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18、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 19、超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20、新写实主义: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21、第三电影: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 22、现实主义:以意大利一批电影人为代表发起的电影运动,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具体拍摄手法为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
三、关于导演 1、中国导演 第一代: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 第二代:陈怀皑、 桑弧、崔嵬 第三代:谢晋、谢铁骊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 第六代: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 2、第五代导演的风格特点: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3、第六代导演风格: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