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影视制作拍摄入门:摄影机附件
武汉影视制作拍摄入门:摄影机附件 1,镜头组 2,脚架 3,移动附件(如肩托、鱼钩、斯坦尼康等,后面会展开),监视器系列,斗子等 1,镜头组 镜头组是撕逼最严重的一个组,我都不敢深入说,说多了估计就是引战,反正是入门文章,就从最常用的,公认的没什么撕的几组镜头来说吧 首先普及个冷知识:电影机大部分都是定焦头 这个原因说来其实很简单,早期镜头制作工艺中,变焦头需要的精密程度更复杂,经常达不到定焦头的画质,电影作为精密作业,尽量选取更可靠的定焦镜头,所以留下了这么一个情况,实际上随着镜头的发展,一些变焦头也逐渐进入主流市场,如安琴系列和莱卡等。但是定焦头短时间依然是主流。 反过来说对入门来说,先不要考虑太高级的,还是从入门开始吧。 现如今这个行业,入门第一位学习的是大三元(也称三剑客),也就是佳能旗下的三件套: 16~35F2.8 24~70F2.8 70~200F2.8 里面什么几代几代is什么的就不写了,这就是个概念,大体就是从16~200在F2.8焦段上全覆盖,基本拍摄也就是在这个焦段下进行了。适马也推出了一样的焦段,尤其是70~200,目前看适马做的也不错。当然也有小三元,焦段不变,就是光圈变成了恒定F4 16~35F4.0 24~70F4.0 70~200F4.0 大三元对中低端影视市场是巨大的,佳能的独到之处可见一斑。各位骚年如果想入门该行业,对这仨镜头要有认识,以后少不了打交道。具体怎么使用可以观看: 影视镜头的选取无外乎两个标准,依照三个标准选择自己能承担的,是主要的解决方式。 第一个标准:焦段,尽量涵盖广角到长焦,这是最主要的指导意见 第二个:在焦段内,尽量选取大通光量镜头,如F1.8、F2.8等,通光量高让你更游刃有余,宽容度也更高。 第三个:要成体系,因为目前各品牌打架,所以卡口不统一,什么EF卡扣,N口等等各类,买的时候注意自己机器的类型,确定卡扣,实际上这个倒是不需要太担心,有转换环,可以关注下 其他的入门级的,可以了解下三洋系列,三洋有个6支定焦系列(佳能也有定焦系列,不复述了,如50定,85定,100定等),目前用的比较多,价格很亲密,全套一万多,基本拍摄都够了,随手写一下,三洋6件套:10、16、24、35、50、85,BMCC多选这套镜头,效果不错。 电影头就不写了,动辄10万,能买10万镜头的,也不会看我这入门文章。 2,脚架 脚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支撑的架子,第二部分是云台。 主要参数是承重和阻尼,以及碗口大小。 碗口就是这个位置: 因为和大家日常的情况不同,摄像机云台是经常需要拆卸的,各个脚架根据承重和规格碗口又不同,所以上设备的时候一定注意脚架,常见的有75,100、150等,看一看就好了。 脚架腿这个原则是越粗壮越好,当然现在有了碳纤维的,所以轻便了不少。 最主要的,要说云台本身,使用中,云台的阻尼调节,是顺不顺手的主要原因。 国内最常见的,一是电视台常见的利拍(不知道为什么,各大电视台都是利拍,)第二个影视行业流行的就是萨拿(碳纤维为主,轻量化做的好),这个是75的口,找了个萨拿看参数: 有十级调节,阻尼3+3 这个脚架的阻尼和调节参数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就是力度、顺滑度、回馈的力度。三挡力度可以理解为变速自行车的档位一样,有的蹬起来吃力,有的蹬起来顺滑。 另外就是萨拿脚架基本一万以上一支。。。 这也就是所谓的“高矮锅”三件套,既高架(一般1.5~2米高度)矮架(一般1米以下到),还有地锅或者香炉,适应不同的机位使用。因为摄像机加附件动辄10公斤,人有时候端不稳的。这也是为什么说云台会经常拆卸的原因。 3,附件 附件繁杂,简单说说 机器随身附件,是一种根据现场情况,为了让拍摄更加顺畅而产生的辅助附件。这种附件负责为机器紧固、提供支撑点、增加更多附件、供电等。因为原装机是批量化生产的,并不符合所有的情况,所以摄像师会为机器量身改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系列的附件,并且逐渐固定了下来,原厂有时候也会做一些,目的都是便利拍摄。另外就是很多时候镜头和机器等重,容易造成机身平衡问题,所以一些附件也是将其上到一个焦平面上,让其平衡等,功能不一而足,目的都是更加方便拍摄。 常见的附件第一是机体附件,如下: 这是一台加装了附件的BMCC,可以看到原机没有抓握的地方,携带上不方便,所以这个套件就是解决了携带和抓握,另外上面的一系列螺丝孔,可以让你将附加的线材、小型监视器,拾音设备等拧上去,方便使用。比如下图里我们再次进化,增加了斗子(遮光斗)和连供电池,以及调焦器。 调教器让你更方便的合焦(很多镜头不支持自动对焦),电池模组让你续航能力直接由几十分钟升级到数个小时,遮光斗减少镜头杂光,让画面更清晰。 当然说到这里也不得不吐槽一些生产厂家,已经到了没附件机器没法用的地步,完全不考虑外设和使用,比如RED: 这么光秃秃的,你让人家抓哪儿。。。当然初衷也可能是:我就让你们把我捧在手里。。。 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就不展开说了,市面上的配件纷呈复杂,太多太多了。 但是核心就是:解决供电、解决遮光斗(旗片)、可以插滤镜最好,好跟焦。 另外跟焦器实际上在电影组里还有个附件,日常我没见人用过,也算冷知识,我们称为马鞭,方便跟焦用的,在跟焦员站不开的地方尤其好用。(这个图瞎配的,因为你在百度搜马鞭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另外下图这个附件下面那俩握把叫螳螂腿,是附件里面最不好用的东西之一,千万别买,还莫名其妙的用了折叠旗片,更难用。。。) 机器上面的附件说完,说一些常用的外设。 先说大名鼎鼎的斯坦尼康,这玩意已经不能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了,大概五花一万门: 另外还有近年的变体,鱼钩 目的都一样,将原本肩头和手部的力量承载在身体上增加稳定性。 因为人的手悬空和负重时难免抖动,小的抖动传递到银幕上,就会是巨大的抖动,所以一直以来机器都是固定机位很难动起来,斯坦尼康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视角的解放,他的本质虽然是减少抖动,但是间接的让摄像机可以进行更自由、更顺滑的运动。丰富了拍摄方式,增加了视角。可以去看看《闪灵》,这片子就是斯坦尼康使用的典范。爱看体育项目的,比如足球的也应该经常看到。 在斯坦尼康到来之前我们怎么解决运动镜头呢,那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轨道平车: 这个比较直观,就是机器和人在车上,助理推着走,轨道是拆成一节节的,可以拼接的很长,而且有直有弯,大家可以根据情况来拼接。 大一些的还可以负载摇臂,常见在电视晚会(如春晚等)中使用,可以一边横向动一边360度宣传,动感十足。 这是让摄像机在平面上动起来,然后还有让摄像机在纵深上动起来的,就是各类升降车、摇臂,让视角脱离地面,从高处俯瞰,取得不同的视角,找个常见的六米五升降车: 这玩意就是什么呢,大号跷跷板。和大家想象的不同,国内很多影视剧使用的不是摇臂,而就是这种升降车,究其原因是电控摇臂并不能匹配所有的机型。所以只好上人。但是一旦去香港或者国外看看,这种升降车越来越少,基本全都是用电控,人在下面。往下说有个什么问题呢,1自身太重,一般全负载400公斤是常态。容易出问题,每年都有断的,第2,就这玩意需要配重,后面箱子里都是配重块,一块12公斤左右,按照人的重量配,大概1比2或3(看斗和臂的长度),比如我80公斤,配重大概需要240公斤。你只要上去了,就不能下来,得等放平或者架好再下来。很多新摄像,不习惯,坐上去了,把你放下来的时候,你不打招呼就要下,一下后面配重就砸下来了,所以上下的时候助理一般都会在旁边提醒着。当然老手就知道了,上去都是听助理的。上个国外的电控对比: 摇臂么大同小异,不说了。 其他的我想想,对了,监视器: 传媒影视制作拍摄入门:摄影机附件 经常看到的导演形象就是在监视器前面坐着 这玩意为什么重,主要是: 第一个,监视器的输出就是大众(观众)看到的基本情况,他要知道呈现效果。 第二个,机位多的情况,要看所有机位等 第三个,技术数据(摄像师也有自己的彩监,上面一般是相表等技术参数)